齐鲁晚报:中国象棋汹涌于庙堂 澎湃于江湖
作者:齐鲁晚报文章来源:齐鲁晚报发布日期:2020-04-18 19:10:50
齐鲁晚报电子版截图
最近,一则令人匪夷所思的消息热刷朋友圈——据称印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遗中国象棋,并且前后申请了六次,不过均被驳回。作为一名象棋皮毛爱好者,看到这个消息,笔者心中那是相当震惊。尽管象棋的起源确实有“印度起源说”,但那是一个尚有争议的说法,缺乏有力的佐证。
不过,在笔者写此文之际,又传来了印度被“冤枉”的消息。有报道称,印度从来没有向联合国申遗中国象棋。究竟事情真相如何,目前尚不清楚,不过此事,却让中国象棋着实地火了一把。
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,如今在学术界仍是大家争论的焦点。首先来说说“印度起源说”。
传说古印度有一种四人对局的棋,名叫“恰图兰格”,棋盘为六十四个方格,棋子放在四角的格子里,每方八子;王、象、马、船各一,兵四。各子步法:王直斜行一格;象斜行二格;马与今天的国际象棋一样;船直行无远近;兵与今天中国象棋无异。每着棋走前掷骰子,五点是王或兵走,四点走象,三点走马,两点走船。
中国象棋的走法和“恰图兰格”有相似之处,据此,印度有学者认为,中国象棋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。英国著名东方学家威廉·琼斯也指出:“中西象棋大体相同,其源必无异;中国古代不产象,印度则是产象国,中国既名‘象棋’,且棋中有‘象’,这是由印度传入的证据。”这种说法成为了“印度起源说”的旁证。
事实真的如此吗?并不尽然,首先,象棋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。《楚辞·招魂》中就对其形制以及玩乐方法作过专门记载,“蓖蔽象棋,有六簿些;分营并进,道相迫些;成枭而牟,呼五白些。”此时印度的“恰图兰格”恐怕还没出世。旁证也同样站不住脚,中国自古就产象。这从河南省的简称中,便可得知。河南的简称是“豫”,来源于九州之一的“豫州”。“豫”是一个象形字,即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,从这可以看出,大象最迟在大禹时期,已在黄河流域出没。
与“印度起源说”相对应的,是“中国起源说”。我国古文献当中,有几种有趣的说法,如有人认为是舜创制的,理由是舜有个弟弟叫做“象”,十分桀骜不驯,舜因此把他囚禁起来,又担心他寂寞,由此发明了“象棋”,还有人说象棋是西汉大将韩信发明的,如今棋盘上的“楚河汉界”便是明证。
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,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了,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往往并非一个人完成的,中国象棋也不例外。在这个意义上,中国象棋应该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。
从象棋演变历史来看,最早源于周朝的六博棋,秦汉时代出现了对塞戏,到了北周时期正式出现象棋的雏形象戏,《太平御览·工艺部·象棋》说“周武帝造象棋”。随后,经过漫长的演变,到了宋朝正式定型。如今看到的象棋游戏,就是在宋朝定型的。
宋代最有名的棋手当数文天祥,他不但一生酷爱象棋,还写下许多吟咏象棋的诗篇。他不用棋盘,全凭记忆来口弈,首创盲棋的下法,广受棋坛赞誉。据载,他抗元失败被俘后,在囚牢里日夜研习象棋残局,还时不时教狱卒下盲棋。一生共编撰了40多个精彩棋局,经过几百年风雨,大部分散失,只有《文丞相玉帛金鼎图》象棋残局流传到现在。
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宋朝时期,中国象棋还只是贵族之间的游戏。直至明朝中期,它才真正走向民间。中国象棋也就此迎来了最为繁荣的时期。
明代象棋之所以能从贵族走向民间,与明朝经济水平发展有关。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,在促成明朝经济发展的同时,也使得各个阶层呈现出互相融合的状态,民众,特别是市民阶层,作为其中最有活力的部分,慢慢地将自身的文化融入到其他文化中去,象棋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走下“殿堂”,进而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象棋在民间流行之后,迅速和老百姓的生活相结合。这从“象眼”一词在生活中的运用便可窥知一二。“象眼”是象棋方面的专业术语,两个棋子下在“田”字形的斜对角上,其中央的交叉点称为“象眼”,因象棋的广泛普及和“象眼”本身的形象化,“象眼”一词成了这种上下交叉,中间有点的形状专称。根据明笔记小说《朴通事》记载,明朝时期有一种饼就叫做“象眼棋子”。
需要指出的是,象棋在明朝,也得到了女性的推崇。在封建社会中,妇女向来受沉重压迫,统治阶级对妇女生活有着诸多限制,如清人周思仁《受持篇·居家门》就对女子做出了特别规定:“六岁以上,不出门庭,不许饮酒,不许览山歌小说,勿说诗画琴棋,常使持念佛,教以四德三从。”
不过,晚明时期的女性没有这么多“忌讳”,当时的人大多以才情作为衡量妇女的尺度,在《金瓶梅》第二回里,卖茶的王婆向西门庆介绍潘金莲时,就把通晓双陆象棋作为女子百伶百俐的标志之一,这也反映了市民对于棋类活动的肯定态度。加之晚明推崇女子才情的思潮,于是棋类活动风行于市井里巷的男男女女。
在这种情况下,明朝诞生了许多国手,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李开先。李开先是山东济南人,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、戏曲作家,字伯华,号中麓子、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。嘉靖八年(1529)进士,历官户部主事、吏部考功主事、员外郎、郎中,后升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。后来因为得罪首辅夏言遭罢官,那句“男儿有泪不轻弹,只因未到伤心处”,便出自他的手笔。同时,他还是一位象棋高手,而且终其一生没有对手。
李开先写了不少诗歌来记叙下棋时的情景,如《送棋客吴橘隐兼及吴升甫》:“虽云国手同推汝,叵奈强兵独有吾。每让三先难成埒,纵饶一马亦长输。”吴橘隐和吴升甫是当时著名棋手,李开先让他们三先,他们根本不是对手,让他们一马他们也往往赢不了一两局。
在明朝嘉靖时期,饮誉天下的象棋国手是燕京人陈珍,他曾经打败了另一位极负盛名的象棋高手张希秋,轰动天下。但与李开先对局时,李开先即便饶他一马,陈珍也总是大败亏输,仅能走和寥寥数局而已,从来没有赢过李开先一局。
李开先在《后象棋歌》中总结了自己的象棋实战经验,汇集了一些基本理论,提出了“莫走颠崖,宜居要地”;“势有大小,贵能善时”;“彼强我弱避其锋,我寡彼众张其势”等理论,特别是他强调“当头用炮能惊众,夹肋藏车可突围”,认为当头炮布局优于其他布局,这对现在人下象棋仍有影响。
最后,以《中国科学文化史》作者、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的一段话做结。他认为中国象棋当然是中国人发明的,“只有在中国,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”。
相关搜索
- 百度搜索:齐鲁晚报:中国象棋汹涌于庙堂 澎湃于江湖
- 360搜索:齐鲁晚报:中国象棋汹涌于庙堂 澎湃于江湖
- 搜狗搜索:齐鲁晚报:中国象棋汹涌于庙堂 澎湃于江湖